媒体中心

邬书林:出版商应成为专业信息服务提供者
全球出版业止跌回升,出现复苏,这是好消息。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出版业必须调整转型,我们应该借助互联网思维,推动出版业成为专业信息和知识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2016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各参展单位积极性高涨,参展商数量增长了20%。出版业的乐观情景不仅出现在中国,在过去两年间,全世界的出版发行止跌回升,正在复苏。2014年,美国出版业同比回升了8%,2015年初步统计为同比增长2.8%;德国出版业回升了2%,整个欧洲出版业回升了1.5%。然而,在出版业繁荣的背后,我们需要更加自觉地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要使出版、发行工作跟得上信息革命、信息技术进步的态势。
《华盛顿邮报》在2014年3月~5月连续发表了3篇书业回升的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从1994年开始的以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互联网革命,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使每个行业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其中,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的冲击最大。从2000年开始,全世界书业一路下滑,尤其在美国,报纸以年均3.5%、杂志以年均2%、出版业以年均1.5%的速度下滑了十多年。到了2013年,书业开始止跌回升。美国出版商协会、美国图书馆学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调查分析了2013年以后美国出版业回升的原因:首先,在过去十多年间,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图书馆经费相对平稳,而图书馆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将绝大多数经费用于阅览室改造、数字化设备采购,使原来用于购买纸质书的经费大幅减少。经过十多年的改造,2013年,美国大部分图书馆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图书馆经费又重新用于购买纸质图书,这对传统出版业是个利好。其次,美国在一项对当下各年龄段阅读倾向的调查中显示:第一,2000年后出生的人中,有34%的受调查者认为数字化阅读不可能取代纸质阅读,只有7%的人认为数字化可以取代纸质阅读。这个数据使出版业更加坚定地要把图书做得更细、更好,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对传统出版业比较乐观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68%的调查者认为,互联网虽能把信息进行整合,但能够使人静下心来阅读的,依然是纸质图书。
尽管纸质阅读呈现回暖态势,但目前互联网信息已渗透到科研、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各方面。在此过程中,出版业要很好地了解当前态势,把出版产业面临的数字化趋势及纸质图书的立足之处、纸质图书是否有前途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准确把握。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态势,以下4个关切值得注意。
第一,信息技术革命性的进步给图书情报带来了巨大变化。过去的20年,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使图书情报与图书馆生产、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何才能坚守出版和图书馆、发行工作的本质功能?出版行业是传播知识的行业,不管是通过纸介质的书刊还是数据库,或者将来更高级的形式,出版业应始终本着传播文明、传播信息的本质。目前,出版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首先是知识生产传播版图的变化。在传统印刷业时代,出版商、发行商几乎包揽了知识生产及信息的传递工作。由于信息革命技术的进步,如今世界上知识传播最多的是谷歌、亚马逊等主体。其次,知识生产传播的内容数字化了。2000年,全世界纸质图书收入占比64%,数字化收入占比22%。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04年,全世界纸质书收入占比18%,数字化收入占比66%。数字化生存已成为主体。再次,知识生产传播的样式变化了。过去,一种书刊生产出来后,通过书店购买、邮局订阅等传播方式;现在,打开互联网可以单次付费或公开获取免费信息,这样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免费的信息,越来越多。第四,知识生产的传播成本大幅降低。2000年,海外核心期刊每年的订阅费为2500元1种,如今已经降到不到1700元1种,单篇论文从14美元,降到2005年的3.8美元,如今,单篇论文已经降到75美分。大量的信息越来越便宜。第五,知识生产的数量激增了,知识生产的传播理念变了。对于出版的功能定义,在过去3年中,一些重要的国际科技公司已做了重大改变。世界上先进的出版商提出了要做专业信息和知识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知识生产与传播已经与科研、经济发展和生活深度融合。
第二,要定位出版、发行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国务院最近发布了一系列“互联网+”文件,在这一系列文件中对信息的重要性、信息与产业的融合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但却找不到对出版的相关定义。因此,如何将出版的重要作用向社会、中央及有关方面阐述清楚,赢得社会重视至关重要。如果不将出版工作在整个国家大局中的地位奠定好,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当下,随着知识和信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出版与信息结合好是全行业应该思考的问题。出版工作是资源性的生产,出版对科研、经济、社会生产有重要作用,是重要资源、重要工作,值得全行业重视。
出版业究竟能做什么?关键是要把出版物质量提升。出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之所以成为重要资源、重要工作,在于出版业对人类的思想创新、科学发现、技术进展、管理经验和文艺作品进行注册登记,经过专业出版、发行后的知识,是经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传播的可靠事实。同时,出版工作发明了一个重要的办法,即通过版权保护,把作者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通过出书、文章、期刊,登记后,确定了作者在社会文化史、科技史上的地位。此外,通过出版的专业劳动,以作者和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并逐步形成标准化。出版也把知识信息广泛传播,推动社会进步,提升读者素养,为当代和后世留下知识和信息,使人类可以永续使用。
第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对出版业带来的影响。未来,信息技术对于提升出版工作水平,有4点值得关注:首先,数字化是根本。信息技术的进步,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之上。对出版业而言,最根本的是将各种各样的纸质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快速检索、建立与传递。数字化是知识加快传播的信息技术的根本,中国出版业在数字化方面需要与国际进一步接轨。其次,工具化。在数字化基础之上,出版社加工的成本与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大量的工具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出版的各个环节,每项科研的进展,都能够迅速地提供给出版社。国外出版单位相互竞争的关键是专用出版工具的数量,工具的使用使出版的信息量更大、更专业。再次,平台化。平台化建立在数字化和工具化之上。如今,作者与出版商同处一个平台上,能够做到信息对称。近两年,国内的相关平台也在快速增长,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建立的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云平台“爱童书”等。这样的平台对发行业会产生挑战,但如果发行商与出版商很好地整合,则将会推动出版业发展。第四,协同化。由于信息技术进步,使得信息的搜集、使用、传播需要各个方面协同发展。
第四,图书情报工作地位必将进一步彰显。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因此,把图书情报工作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到科学研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中,在提升服务水平中提升图书出版工作的地位与影响,这是必然趋势。如何提升?首先,应围绕国家重大经济科技战略部署做好专业出版。其次,选择中国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作为专业出版的突破口。再次,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做好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是专业出版的又一个重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努力提升中国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水平,既是知识界和出版界承担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邬书林(WU SHULIN)是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将参加5月29-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故事驱动大会,并就中国出版发表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