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报道
六問六答:采訪趙政岷
1. 请问您最近在忙些什么?
忙著出版丹布朗的新書《起源》,以及他訪台的事宜。也忙於因應台灣出版市場持續下滑後,出版經營的轉型及擴大B2C面對讀者的作法。
2. 请问時報文化出版近两年的发展状况怎样,符合您的预期吗?
儘管台灣出版市場近六年來年總產值從360億台幣跌至180億台幣,但時報出版過去幾年仍維持每年接近10%的營業額成長。但2017年我們營業額較前一年跌了2%,還好年淨利潤仍然維持年年成長。
我們主要因應市場的作法是,擴大出版品類,分散風險。集中出擊,做大大作家大作品。並盡力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分眾經營。
3. 時報应对新技术和新媒体浪潮,近两年做了哪些改革?
我們因應的有限,主要是擴大網路行銷,加大FB臉書的宣傳,並開放直播頻道。我們在電子書的投入加速,去年有約80%的成長。
我們兩年多前成立了數位營運中心的內部新單位,希望拓展數位溝通與數位銷售空間。唯受限於台灣市場太小,進展有限,但我們不放棄,也仍持續加油,並尋求在IP授權、聲頻內容開發、共同開發議題出版等各方面,有與大陸市場合作發展的機會。
4. 您觉得台湾纸书市场未来有增长的可能吗?
台灣紙書市場應該已跌到谷底了吧!但我們兩年前就這樣想了,至今好像還沒停止。儘管目前極少數頂尖的書在台暢銷的漲勢比以前更快更猛,但絕大多數的書仍在下滑,且已經到了窒息量了。
判斷未來,跌勢應已到底。但回溫增長的可能性也不大。手機非書內容(如社群軟體、影片、手遊等)已確定成為新的閱讀生活型態。台灣出版產業面臨的問題將是,如何在目前的市場規模下取得經營平衡,如何兼顧出版的多樣性,以及兼顧小眾出版的作家生態,同時尋求跨業轉型的合作機會。
5. 您觉得台湾图书市场与大陆图书市场相比较,是否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有没有哪个市场和台湾图书市场情况比较相似?
感覺起來兩岸出版市場現階段顯得分歧,大陸市場追求商業趨勢學習、中華文化研究、童書及親子教養等議題。台灣則較喜歡本地社會探討、健康養生之道、小清新幽默圖文等。但是兩岸在心理療癒、職場激勵等方面,都同時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可以想見的是,做為市場衰退的紙本書,更需要在編排、設計、裝禎上更下苦心,以取得讀者對紙本的喜愛與依存。而兩岸在版權交易、譯稿互通與命題開發上,也勢必有更大的合作空間。
6. 作为台北书展基金会的董事长,您觉得每年一度的书展可以为提振图书市场做些什么?
台北書展這兩年做了定位的調整,從以銷售圖書為主的型態,改為兼顧閱讀活動與圖書銷售的型態。我們認為如果不能喚起讀者對閱讀活動的熱情與參與,就很難促進圖書的銷售。 因此,我們強化展場的設計與空間規劃,大量增加閱讀沙龍與閱讀分享活動,以策展的觀念、活動嘉年華的主張,在書市下滑的情況下,成功帶動書展的參觀人次大幅成長。六天的展期中,共促成了1200場的讀書活動與1500場的版權洽談,並且舉辦了超過20場的出版專業論壇與研習。在青年參與與數位體驗等方面,也都有更活潑的呈現。 這樣的作法擺脫了為賣書而賣書的書展,吸引大家重回閱讀的熱情,擁抱讀書的樂趣,我們相信只要讀者閱讀的心與習慣還在,書本就仍有榮景,作家就仍有動力,出版的生態就能生生不息。書展正應該在這個角色上傳遞薪火、緜延流長。
趙政岷將作為演講嘉賓參加2018年5月28日-6月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故事驅動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