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8问8答:采访卢俊
简介:卢俊

卢总,您最近在忙什么?
最近在忙着做基于少儿出版的相关文化服务的延展,比如著名大奖绘本《市场街最后一站》的舞台剧北京站和上海站的运营以及《世界插画大展:安徒生终身成就奖50周年展》上海首展和全国巡展的运营,这两个影响力非常大的非出版业务是我们2017年上半年做得声势浩大的基于少儿出版的产业生态业务,这个为小中信的知识产权运营格局和模式的拓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范式。
小中信年纪虽小,但名声在外。您能说说小中信成立一年多以来的主要成果吗?
小中信的高速发展是移动互联网内在力量和创意经济共同赋权的产物,也是全新社会协作效率体系的结果,当然小中信团队也非常地努力,具有很强的战斗能力和拼搏精神。这一年多以来我们实际上是教训大于成果,有很多需要跟同行和前辈学习的地方,因为我们做少儿出版的根本目的既不是规模,也不是效率,更不是存量市场,而是能够为中国少儿出版和少儿阅读贡献自己的价值,我们和每一家有诚意的少儿出版商一样有着共同的用户服务精神和价值追求。如果要回顾2015年以来的成果,我们觉得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对行业有一定的贡献:
首先,在新科技与少儿出版跨界与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成果,比如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和青少年科普相结合,打开了青少年科普新界面时代,《科学跑出来》系列成为AR出版的代表作。
其次,率先采用社会化分销和社群营销的方式,打开了少儿出版甚至是整个出版业渠道运营和营销的全新局面,与同行们一起为儿童出版物分销与营销,找到了新的增长可能和新范式;
再次,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让精品少儿阅读成为消费升级时代的社会主流,为日益崛起的中产家庭的少儿阅读提供了更多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最后,在绘本、科普和低幼启蒙和少儿艺术等几个领域做出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书系,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您最喜欢的童书/青少年读物/少年时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是?
我目前比较喜欢的童书是我们自己为孩子们选择的出版的一些优质图书,比如《时间线》《遇见美好》《DADA艺术启蒙系列》《空冰箱》《世界上最大的蛋糕》《小熊很忙》《创意大师系列》等优质童书,少年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有《约翰克里斯朵夫》《安徒生童话》《悲惨世界》《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做童书和做财经书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最大的不同点在与服务对象不同,内容的选择逻辑不同,内容加工和品控的标准不同,价值传播和分享的机制不同,说起来好像除了追求高品质的要求本身相同,其他都不相同。
如何理解小中信致力打造的新媒体商业生态?
并不是小中信打造了新媒体生态,而是新媒体商业生态本来就在那里,我们只是借助新媒体商业生态的力量把少儿阅读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最大化了。
请问引进版在小中信童书中的比例怎样?您觉得引进版图书有明显优势吗?
小中信2017年引进版的比例下降幅度较大,本土版图书的上升空间和潜力巨大,我们已经有近200个本土选题的储备,海外引进图书在创意性以及认知科学在阅读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多方面具备更多经验,我们需要努力向成熟的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吸取经验。
您认为中国原创童书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还需要改善?
在整个童书出版领域,中国本土图书的整体市场份额是七成以上的,海外引进图书份额只有三成左右,尤其是在少儿文学方面,中国本土少儿文学更加是占据市场的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少儿国学、青少年励志等多个领域都是中国本土图书占据绝对领先优势,随着少儿读物最近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本土原创内容的力量已经发展得非常迅速,成长性非常高。青少年也更加愿意阅读本土作品,这是母语文化和中华文化自身觉醒的表现。
但是在社会协作系统质量要求较高的绘本、科普、动漫、玩具游戏书等领域,中国本土原创能力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因为起步晚、社会协作系统的水准相对较低。不像少儿文学等创作相对独立的领域,中国作者的个体原创能力并不逊于发达国家,属于有高峰但是没有高原的状态。所以,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这一现象将逐步得到改观。
我们离“公平而美好”的童书市场还有多远?
市场本来就是公平而美好的,但是前提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化的市场,目前来看,童书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需要更加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少儿出版产业,如果大部分的竞争主体都是真正的市场化企业,用户的选择也是充分而自由的,行政力量的干预是适度的,这个市场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健康、有序、公平而美好的市场。市场化的问题需要市场化的政策和解决方案,如果不能遵循市场化的规律,最后市场的主体就很难真正茁壮成长。那么,我们想要的走出去和文化输出就变得更加困难,或者说如果政策干预可以解决文化输出问题,那么自然大可不必需要真正的市场经济。
卢俊将作为演讲嘉宾参加5月31-6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故事驱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