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8问8答:采访杨文轩
简介:杨文轩

杨总,您最近在忙什么?
刚从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回来,正在写一篇关于中国原创童书的文章。此外,掌灯人的APP正在计划一次叠代,在4月23日正式发布。需求规划、产品原型设计,测试,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我现在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
童书市场很火爆,您觉得参与童书出版的机构是不是太多了?
这是一个伪命题。多与少,不能依据绝对值而论,要看市场容量大小,而市场容量又有存量和增量之分。首先,中国600家出版社,加上民营的两三百家工作室(无具体统计数据),与欧美国家动辄数千家出版机构相比,是多还是少呢?至于品种数量,从绝对值看起来好像也很大,但相比较于中国的人口规模,儿童出生率,是多还是少呢?大城市童书市场很丰富,而三四线城市父母,有的连“绘本”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呢?最近我们在北京一些小学组织“奇奇怪怪的书”展览,许多国外司空见惯的玩具书,居然老师和学生表示80%没有见过。如果剔除一些粗制滥造的低端重复作品,中国的童书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优秀的童书的出版机构更是凤毛麟角。提出“多和少”的问题,暴露了一些人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思维,依据热度做主观判断,然后人为干预限制,是很危险的。
作为儿童内容产业的投资人,您最感兴趣什么项目?
首先,我将自己投资方向定位于儿童内容产业,而不仅仅局限于童书。童书既是产品,也是二次传播的载体,具有节点产业的特征,通过版权向影视、游戏延展,通过授权向消费品延伸,通过服务与教育产业打通。最近关注的内容项目,有系列童书,有独特品牌形象,扩展性强。对内容判断上,在娱乐性和教育功能上,我更倾向于后者。此外,对儿童垂直的移动互联网项目比较感兴趣,即通过技术手段,创作、传播儿童内容的渠道和平台。我认为在儿童内容产业上,还有一波人口红利期。
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掌灯人项目,该项目能给出版机构、创作者和消费者带来哪些好处?
掌灯人正在做一次全新的版本叠代,即将展现给大家版本将是十分有趣的应用。我将它重新定位为儿童阅读内容和社交平台,口号是“一书一世界”。在内容端,以书为入口,整合全网音频、视频、书评、书单、课件等资源。读者只要扫一扫图书背后的条码,就能进入“大世界”,在社交功能方面,作者、出版社编辑、阅读推广人可以依托平台开发的工具,发起“共读一本书”“21天阅读计划”“图书漂流”等活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由以前的“无所选择”变成“无从选择”。掌灯人试图在亲子阅读这个垂直领域将信息和社交进行聚合,重新构建新的阅读场景。一位作家,可以利用掌灯人的“共读”,成为领读者,直接与粉丝亲密接触;一位编辑,可以发起“21天计划”,将自己读者招揽在周围,向他们推荐图书,并督促他们坚持阅读;一个阅读推广人,可以利用“书单”功能,为年轻的父母提供阅读建议;一位妈妈利用“漂流”功能,将孩子读过的书放在地铁里,公园里,能看到这本书走多远,收到书的人彼此之间能成为好友……还有许多有趣功能,原有无法事项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成为现实。技术进步给作者、出版者带来营销编辑,给读者带来福利。
目前很多孩子看书少,您觉得阅读推广应该怎么办?
孩子不爱看书,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们的父母不爱看书,孩子最初的榜样是父母。我一直倡导,教育孩子需要先教育父母,阅读推广先从父母开始。因此,我们组织很多的父母课堂,让他们自己先阅读起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出版业应该多检讨。坊间出版的童书太无趣了。孩子富有想象力,大人给予的却是枯燥单调的东西,自然有抵触。第三,阅读推广也应反思。中国教育痼疾众所周知,积重难返。课堂学习本来就是说教,课外阅读如果还是照本宣科,自然无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接触许多阅读推广人,富有热情,但讲故事技巧需要提升。
童立方中国绘本阅读地图目前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这是我们做的一个阅读公益项目,针对的是绘本馆等民间阅读推广机构,粗略估计全国有一万家左右,由于运营成本太高、盈收模式单一,都活得不好。2015年我们做了一次调查,收集了2000多家绘本馆的资料,编辑出版《中国绘本阅读地图》一书,2016年做了一个线上升级版,在任何地方,定位,就能找到周围的绘本馆。一来是行业年鉴,二来帮助绘本馆宣传推广。目前数据不断更新。
一家好的绘本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软硬件?
绘本馆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其存在是基于政府公共资源缺位、NGO公益组织缺失,是一种夹缝中生存的“物种”,据调查统计,80%以上都处于困境中。绘本馆的创办者都是热爱阅读的个体,投资能力有限,在空间大小、设计装修等硬件上多因陋就简。在软件上,也受自身能力制约,大部分绘本馆经营模式单一,以会员办卡,提供借阅服务为主。阅读非刚性需求,市场低门槛,会员费收费标准很低。虽然也在不断尝试多种模式经营,举办培训课、早教班、托管班等,由于人力和资金限制,培训课程不专业,缺乏系统性,对家长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这些问题短期难以改变,在硬件上希望能得到国家、企业的支持,改善环境,在软件上希望能有更多的上游出版和教育企业,提供更多的课程和阅读指导服务。
您认为中国原创童书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还需要改善?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两个说法,一是中国原创童书尚未起步,一是中国原创童书已经相当成熟了。
第一种说法有点武断,打击面太大。但如果抛开个别畅销书,抛开个别获国际大奖的作家,从普遍现象上来看,此说法也是成立的。一方面,虽然品种众多,但高品质原创作品却凤毛麟角;另一方面,在故事创作和插画上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譬如绘本,抛开一些本土文化背景的题材,如果将作者名隐藏起来,很难判断哪是中国原创。
第二种说法针对最近坊间流传的引进童书限令。一位朋友发文赞扬此限令,欢呼中国原创童书的春天终于来了。我私信予她,言之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想一想,国外的动漫作品在各大卫视黄金时段禁播多年,国家也年年补贴原创,如今电视台播放的不还是“喜洋洋”和“熊出没”之类的烂片。内容产业不是禁就能繁荣的,相反要更多的交流。
童书题材宽泛,不能一概而论。譬如0-3岁幼童,阅读玩具书的阶段,强调益智性,根本没有原创和引进版之别。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出版印刷供应链资源,也许有一定的机会。3-6岁是绘本阅读阶段,题材多为爱、亲情、友谊等人类共同情感,以及生活认知,角色形象也为猫猫狗狗之类动物。你能说中国的狗和外国的狗有什么区别吗?西方百年绘本出版史,该讲的故事都讲过了,该有的画风都有了,偏要去“突破”,要“创新”,哪能有出路!拜托,别原创了!不过是再增加一堆“大头娃娃”。当然,关于中国文化、人文地理等本土题材,应该出现一批优秀作品,但不是阅读的主流。
6-8岁是童话寓言桥梁书阅读阶段,培养孩子想象力,除了中国寓言反复出版以外,原创空间不大,意义也不大。但到了8-10岁小学中年级阶段,校园小说和成长小说成为主力读物,文化背景差异明显。事实上,这方面国内原创占据优势,前者以杨红樱为代表,后者以曹文轩为代表,绝对的垄断!你还敢说中国原创薄弱?但是到了10-14岁,孩子自主阅读阶段,文化背景又弱化了。奇幻、探险文学被传送、追捧。从开卷数据看,引进和原创半壁江山,畅销书前百名,《查理九世》《怪物大师》这样的作品一统江湖。说明一点,这可都是国内原创哦!这样分析下来,你还在为中国原创担忧吗?也许真正担忧的是原创童书为什么走不出去!“走出去”多是中国文化背景的作品,引进者不过对异域文化的猎奇,是没有渗透力。真正的输入应该是价值观输出,而不是历史文化的输出。
回到“故事驱动”这一话题,这一话题又与中国教育大问题相关。我们的教育是抑制孩子想象力和表达力的教育。我接触过一些年轻插画师,美术功底都不错,却缺乏统一价值观,也不知如何用文学和艺术语言来表达这种价值观。而这需要几代人熏陶。这不仅是中国出版业的困境,是整个亚洲文化的困境。博洛尼亚书展期间,与一位来自台湾的出版前辈交流,他与西方出版业有近四十年紧密合作经验,其建议是不要做无谓的努力。以日本为例,在日本经济繁盛时期,也试图文化输出,除了对亚洲周边国家有所影响外,在欧美也是无功而返。如今安安静静偏于一隅,不做任何文化扩张。其实,做一个经济强国也挺好的,何必花冤枉钱充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