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8问8答:采访朱影
简介:朱影

请问您最近在忙什么?
活着,或者说好好照顾自己的身心灵?我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经常做一下深呼吸才能让黎明之前的漫漫长夜好过一些。
您对最近一季的奥斯卡电影节有什么看法?
本来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直到《雌雄大盗》(Bonnie and Clyde)的男女主角,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演员/明星,站在颁奖台上宣布当晚的最大奖项——最佳影片奖。看到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的那一刻,我有一种预感,奥斯卡最佳影片不会颁给好莱坞的音乐剧。很难想象,反叛而且特立独行的好莱坞会产生传统的梦幻般的音乐剧。所以,当我听到《爱乐之城》(La La Land)被宣布获奖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尽管是费•唐纳薇(Faye Dunaway,曾在《雌雄大盗》中饰演Bonnie)宣布的。最后,《月光男孩》(Moonlight)成了最佳影片,这才说得过去嘛。我觉着这才应该是沃伦的选择。《爱乐之城》所有的制作方面都无可挑剔,但《月光男孩》迸发的却是情感的火花。总之,艺术应该能够让人触摸得到,能够唤起人们灵魂深处的东西。
您看过最近很火的两部大陆电视剧《三生三世》和《人民的名义》吗?
我这就去看。
您现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我现在正在休假,在休假之前正在从事一个研究项目的教学工作。这个项目研究的是民国时期好莱坞在中国市场取得早期成功这一阶段中国与好莱坞之间关系的政治影响,包括文化和经济层面的影响。
我一般会教授电影欣赏、电影理论和历史(包括与行业、脚本、流派、编剧等相关的问题)以及国家电影(包括中国电影)这一类标准的电影研究课程。我也教剧本写作,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课程,而且已经教了将近三十年了,是从我在目前的机构任教时就开始了。可是,因为我现在作为系主任的行政职务的安排和我的教学安排在时间上有冲突,我不得不放弃这门课程的教授工作。
中国观众从几十年前就开始接触国际电视剧,特别是日剧、韩剧、美剧和英剧。哪个国家的电视剧对中国的市场影响最大?
与充斥着大量犯罪、政治题材的英美电视剧相比,地理文化更为接近的东亚偶像剧对中国电视剧的影响更大。英美剧仍然是中国精英观众和电视剧制作者所羡慕的对象,但从来没有被真正地仿效过,因为他们的内容和风格都不太适合搬上中国的电视屏幕。英语电视剧很受中国的城市精英们欢迎,他们为自己能够欣赏到优质的西方电视剧而自豪。他们觉着东亚流行偶像剧或者国产剧品味太差。尽管这个社会阶层的人是这样一种看法,但跟现实有直接关联性的国产剧也吸引了大量的不太喜欢西方电视剧的一般中国观众,他们往往对于描述异国文化的西方电视剧不是很感兴趣。
中国电视剧和电影在其他国家的接受度如何?它们是否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就您看来,过去几年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变化?
这个问题取决于是在世界的哪里。总的来说,中国电视剧仍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全球散居的华裔人士中流行。所以其实并没有什么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当然,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什么变化。因为按照我们惯常的说法,电视剧和电影不同,前者是一种国内媒介,因为它有着相对更强的即时性,而且跟当地的问题相关性更高。我不是很确定中国电视剧是否需要跨越国内问题,去涉及一些人类问题。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目标受众方面的战略转变。英美电视剧在全球的高接受度受益于英美流行文化在全球的普及。所以只要是关于英美流行文化的东西,在世界其他地区根本不需要翻译。而中国的电视剧探索的仍然是中国国内的本土的问题。东亚流行文化在西方的传播非常有限,几乎全部都是关于种族的。好莱坞对这一现象的粉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您正在写一本书,叫《中国与好莱坞电影》(The Sino-Hollywood Courtship)。书里主要讲了什么?
这本书回顾了好莱坞和中国电影业之间长达百年的关系。我特别关注的一点是电影不仅是一种跨国文化交流的载体 ,同时又具有经济功能。在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好莱坞曾主宰中国电影市场。自1994年好莱坞大片重新引进中国以来,好莱坞再次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主导地位。但这两个历史时期是截然不同的。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权力的平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长了其参与文化影响力竞争的野心,而电影承担着中国文化火炬手的任务。
我的书比较了好莱坞在民国时期取得的成功与1995年以后重新进入中国大陆电影界的背景和条件,揭示了中美在政治和意识形态较量中以及国际经济竞争和传媒公司全球扩张中所没有呈现出的历史的连续性和变化。
在我的书里,“中国-好莱坞”这个词与“中-美”这个词是不一样的。“中国-好莱坞”指的是美国和中国电影业历史上与东道国政府有关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好莱坞逐步变得越来越不那么美国。而书名里的另外一个词“courtship”,意为“爱侣”,表明了一种恰当的关系,尽管有时候这种关系是暂时的,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但这种关系会让有共存意愿的双方回到谈判桌上,去共同追求繁荣和幸福。这些既可以根据票房收入的大小来很好得衡量,也可以通过不那么直观的软实力来比较。
我认为,中国和好莱坞之间的故事是关于中美之间的文化较量、资本价值观与发展模式以及民族主义和例外主义/文化霸权的故事,也是关于全球化权力角逐在艺术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过程中的技巧方面的展现。这是一场资本家之间的盛大谈判。
在您看来,什么在提高国际软实力方面更为重要,书还是电影?
坦白地讲,尽管我正在写两本关于软实力的书,但我对软实力这个概念有点厌烦了。我觉着情感共鸣可能是一个更有趣的词。尽管这个词同样令人难以捉摸。在这方面,如果做得好,书籍和视听产品在唤起情感共鸣方面有着同样的吸引力。这也正是故事驱动大会的主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