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8问8答:采访斯文 • 汉克(Sven Hänke)
简介:斯文 • 汉克(Sven Hänke)

斯文,请问您最近在忙什么?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2006年至2012年,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后来回德国了。去年我又回来了。在德国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有点像美剧《迷失》(Lost)里的人物,那个离开孤岛以后还一心念着“我要回去”的杰克•谢泼德(Jack Shepard )。但是,在德国呆了四年之后,我花了很多精力去重新适应中国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很多变化。中国有不少新的未解之谜,而我对此还没有做好准备。此外,我现在还肩负着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就是同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的德语讲师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讲师项目部主任。这份工作让我变得非常忙碌。
您被称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德国老师”。请问您是怎么做到如此受欢迎的?
主要是因为我经常在互联网上发一些很搞笑的东西吧。五年前,当微博还是一个新生代社交媒体的时候,我就想进入这个不断发展的个人媒体世界中。而且因为几乎没有任何人对严肃的话题感兴趣,我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做“德语老师Sven”,并在微博上发了一些关于德国人和德语的有趣的东西。我还上传了一些我自己唱的德语版的中国流行歌曲的视频。我觉着,这些歌的歌词填得是不错,但我绝对不是一个有演唱天赋的歌手。有些视频还颇受欢迎。然后忽然间我就有了五万多名粉丝。
在您的日常工作中,讲故事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故事正是我所从事的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事实上,我认为讲故事是每一个人生活中通往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不管是工作还是私人生活。我们都在不断地讲述着我们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而且最重要的,也是最多时候,我们是讲给自己听。我对成功的定义是,我们所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至少是一以贯之的。主角不一定非得是古代英雄式的人物,但至少不应该是坏人。
您是如何做到紧跟中国的媒体和社交媒体发展步伐的呢,特别是在国外的时候?
2012至2016年,我在德国完成了关于中文和德语里时间隐喻的语言学博士论文。因为我使用的是来自微博和推特的数据,所以我一直跟中国的社交媒体保持着接触。当时我还上传了一些搞笑的视频。但是,当你人不在中国的时候,你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网友那充满活力的世界。
听说您以前曾写过电视剧的剧本。我们想听一听关于这个经历的故事!
那时我还是一名大学生。经常作为自由职业者给一家德国电视公司报道互联网现象。我的一名同伴告诉我说德国电视一台要拍一部给孩子们看的电视剧。是关于一个养着一条聪明的小狗的侦探的故事。我就写了几个脚本。他们还挺喜欢的。他们甚至想让我给他们当领衔编剧。但是,因为我当时正在忙着写硕士论文,所以就拒绝了。凡事有个轻重缓急嘛。
您是德语文学专家。您觉着有没有一种“德语”式的讲故事方式?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或许我们至少可以说,德国文学往往对什么事情都非常严肃、严谨。但不是说德国没有以娱乐为目的讲故事的传统。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德国人所说的“作家”(“Schriftsteller)”,往往意味着你必须成为一名使者,向读者传递现实世界背后的那个艺术世界的信息。
您目前的工作涉及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机构以及专业人士之间的合作,比如您所从事的就是中德之间的合作。有什么办法可以促成这种合作成功呢?
我最近听到一种说法,说的是如何在中国以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这就是:“在中国,在所有的生存法宝里,幽默感是最最重要的。只要你足够幽默,中国会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哪些人在中国没法儿成功呢?那些过于较真儿的人。那些老觉着自己没有受到别人尊重的人。那些遇到事情没有沿着他认可的方式发生、发展的时候就不开心的人。(......)概括一点说,适应任何异国他乡文化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不要犯浑。”(以上引自耶利米•詹恩(Jeremiah Jenne)在granitestudio.org写的文章。)
您读过中国作家的作品吗?有没有哪位作家是您最喜欢的?
我最近刚开始读余华的小说《第七天》。他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他的这本新书将是我读的第一本中文小说。至少我希望这次会读到最后一页。几年前我曾尝试过读《兄弟》。不过,不幸的是,我一不小心从第二部开始读起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我没有读完那本小说。也或许是因为我太懒了吧。